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当家:现代设施农业如何改写中国农业未来?
当你在超市挑选着反季节的新鲜蔬菜,在餐桌上品尝着品质稳定的畜禽产品时,或许未曾想到,这些日常饮食的背后,正悄然发生着一场关乎农业未来的深刻变革。《农业农村部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》绝非一份简单的政策文件,它犹如一把钥匙,打开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大门,其深层意义远超字面上的条文规定,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、农民增收致富、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经济循环等诸多重大命题。
从 “看天吃饭” 到 “稳稳产出”
——设施农业重塑格局
《指导意见》中明确的核心思想,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集约化、标准化、机械化、绿色化、数字化发展这几个关键词,藏着对传统农业的彻底颠覆,过去“靠天吃饭”的被动局面将被打破!而现代设施农业通过科学的布局、先进的技术装备,能够打破自然的束缚,实现稳定生产。这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,更是农业发展理念的升级,标志着我国农业正从粗放型向精细化、高效化转型,朝着农业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。
目标锚定民生,布局藏着长远
——设施农业的进阶路
总体目标的设定,尽显国家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决心与长远视野。2030年的设施蔬菜占比、畜牧规模化率等具体指标绝非空想,每一组数字都精准对接民生所需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食物的多样化、优质化需求日益增长,这些指标的达成,将意味着我国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得到质的飞跃,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。再看2035年,设施农业全面升级,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这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亮眼标志,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筑牢农业根基。
优化设施农业空间布局,藏着国家对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。“良田优先保粮食,菜篮子靠设施农业”的定位,这一总体要求清晰地划定了粮食生产与“菜篮子”产品生产的界限,确保了粮食安全这一根本。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的前提下,引导设施农业科学布局,分类分级建设基地,既能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,又能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。比如,在设施种植传统优势产区改造老旧设施,在大中城市周边发展先进生产设施,在非耕地地区开发设施农业,都是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的体现,将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。
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
——设施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
《指导意见》中提到要开展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与集成应用,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,推动科技攻关,这凸显了科技创新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,设施农业更是如此。从工厂化育苗成套设备到智能环控设备,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核心算法,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,将大幅提高设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、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。而不断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,会让先进技术加速走进田间地头,让设施农业彻底告别“凭经验”的旧模式,迈向“靠科技”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农业增值、农民增收的关键
——设施农业产业融合
完善仓储冷链物流、烘干加工设施,能减少农产品损耗,延长产业链,提高附加值;培育新产业新业态,如休闲农业、生鲜电商合作等,让设施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,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经济价值;扶持龙头企业、家庭农场、合作社等多元主体,形成合力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,让农民在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分到红利,稳稳增收。
绿色低碳
——设施农业的必行之道
守好耕地红线、治理土壤障碍、推广节水技术,是对资源的敬畏;减少化肥农药使用、粪污尾水治理,是对生态的守护;普及节能减排技术,正顺应绿色发展潮流。只有兼顾高产高效与绿色安全,才能实现农业永续发展。强化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,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。财政投入、金融创新、社会资本参与、用地用电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犹如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了“强心剂”。这些政策能够破解设施农业发展中的资金、土地、能源等瓶颈问题,调动各方积极性,形成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,确保各项发展目标能够顺利实现。
《农业农村部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》是一份立足当下、着眼长远的战略规划。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地实施,现代设施农业必将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亮丽名片,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这份政策的指引下,我国的农业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参考资料:农业农村部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
声明:本平台对转载、分享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供读者参考,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。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转载请注明:本文转载自 中国国际现代农业科技展
微信公众号(ID:Ag Tech Show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