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收成:中国押注高科技种子和科技驱动农业
随着气候不确定性和资源约束对全球传统农业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,中国正转向农业技术,以保障粮食安全。
尽管今年早些时候主要粮食产区持续干旱,但得益于育种技术、智能化耕作和新一代科技型农民的进步,这些地区传来了令人鼓舞的消息,预计夏季将获得丰收。本月,中部和北部地区大部分小麦收获已完成。
长期以来,中国一直将粮食安全放在首位,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先进技术和机械化应用。2024年,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7亿吨,实现连续21年丰收。
耐旱品种
今年早些时候,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持续干旱、高温和干热风等多重灾害,这些因素通常会对小麦产量造成威胁。
水利部数据显示,截至5月底,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低近20%。自3月以来,北方冬小麦主产区一直受到干旱的影响。
“过去,这种情况会导致产量下降,”山东省高密市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凤军说。“但有了耐旱小麦品种,我们预计每公顷产量将达到9.75吨左右。”
山东省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,但在正常年份,该省经常遭遇干旱和缺水。全省400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中,约有六分之一缺乏充足的灌溉。
“多年来,我一直在旱地里种植抗旱品种。人们常说,农业生产靠天吃饭——我们无法掌控雨水或阳光,但有了智能技术,我们就可以提前计划,随时做好准备。”刘先生说道。
“培育适应极端天气和贫瘠土壤条件的耐旱品种,对提高粮食产量至关重要。”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曹新友说道。
智能农业
在山东省其他地区,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农业生产。
在邹平市焦桥镇,夏日骄阳炙烤着田野,农民刘曙光则在空调房里管理着农活。他只需在智能手机上轻点几下,就能操控自动联合收割机。小麦收割、运输完毕,玉米播种完毕,机器便返回车库——所有作业均无需人工干预。
“尽管遭遇干旱,我的每公顷产量仍增产高达525公斤,”刘先生说道。他管理着一个73公顷的农场,使用配备卫星导航和遥感技术的自动化机械。“而且我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80%。”
他的无人农场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机器人采集土壤样本,并使用无人机对田地进行高速航拍。
智慧农业在中国蓬勃发展,人工智能、低空技术和信息技术正逐步融入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领域。
中国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,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63%。与此同时,中国农作物生产和收获的机械化率已达到75%。
“我们以前依靠经验耕作,但在异常天气条件下,经验并不总是可靠的,”在东营市经营家庭农场的刘杰说道。 “现在我的手机能精准地告诉我什么时候该灌溉、施肥、喷药。只要管理得当,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。”
新一代农民
在广饶县,腾辉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颜炳辉也受益于新技术。“我们的产量预计增长约7%,达到每公顷11.25吨,”颜炳辉说。
产量增长的功劳在于精准灌溉。颜炳辉的农场采用滴灌灌溉系统,按需供水施肥,在减轻干旱影响的同时,减少了40%的用水量。
七年前,颜炳辉辞去城市工作,在家乡创办了一家农业合作社。他将村民的小块土地集中管理,这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正在兴起的一种趋势。“我们只用四个人就管理了85公顷的小麦田,”他说。
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“新农民”正在回归农村,将技术和商业经验应用于曾经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领域,帮助重塑中国农业。
与此同时,农业专家也纷纷下乡扶贫。在济宁市兖州区,山东农业大学的农学家李传良为农民提供田间管理培训,帮助他们应对旱灾。他的团队还引进了优质小麦品种和技术。
李传良参与了今年全省开展的“新农民”行动,该行动部署了1.8万名各级政府农业技术人员,支持作物长势监测并提供技术培训。
“有了这些专家在身边,我们种田就安心了。”兖州区小孟乡党委副书记刘炳玉说。